五龙山简介
五龙山昔称“乌龙山”,位于崇信县城西20公里处的汭河南岸,属关山东麓之余脉。相传因环周有五条蜿蜒的巨大石崖相拱,形五王龙奔腾之势,故而得名,在宋代有“五龙捧圣”的说法,为“崇信八景”之一。五龙山山势蜿蜒而挺拔,危峰峭壁,怪石突兀、翠峦叠嶂,风光秀丽,古树、长沟翠谷、神泉碧水、兵戒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颇多。
五龙山庙宇始建于隋、唐,后明、清多次修复。“0”中山下汭河水流湍急,鸣咽东折;山南的峡口曾是抵御西戎的咽喉、一夫当关万夫其开的要塞,为唐代御戎故垒之地,至今仍留有统兵处、点将台、打鼓台、绕旗山、宰相坪等古战场遗迹。原古建筑被毁,仅留有民间修复的药王洞、太白庙。1949年10月后,崇信县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五龙山风景旅游资源。1958年建立国营林场,护林、造林、育林。1985年以来,县政府组织开发五龙山景区。1992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崇信龙泉寺――五龙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龙泉寺简介
龙泉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位居芮河北岸,依凤翥山而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北一公里处。距312国道15公里,省道304线1公里,宝中铁路10公里,交通方便,可供游览面积2.47平方公里,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交流、宗教活动于一体。
龙泉寺分芮谷、西台、东台、芮川四个景区,有莲台晓日、瀑珠听雨、高塬秋风、湫池霖雨、双桥步月、古柏龙蟠、灵沼鱼化和芮谷烟霞八大主要景观,俗称龙泉八景。且龙泉寺因水而著名,水质富含锶和偏硅酸等42种微量元素,为纯天然矿泉水。东、西台分别有“公刘故里”和公刘庙等遗址和距今5000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台寺院佛、道、儒三教并存,有大佛殿、三霄殿等建筑。2004年以来,新修了芮谷上山路,相继建成了蟠龙阁综合接待楼、观芮亭、庄子洞等景点,配备了旅游标识等,增强了景点服务功能。
唐帽山简介
唐帽山位于甘肃省崇信县新窑镇西部,即崇信县与华亭县交界处。重山围绕,南北走向。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0公里。山中水泉岭海拔1712米,相对高差545米。初以“草木丛生,芋绵如毛”,故名“唐毛山”。因山高林密,常有盗贼出没,抢劫来往客商财物,伤害人命。唐时有一大将带兵路过闻知,遂将帽高挂树梢,盗贼见帽,以为大军安营山上,遂不敢再来抢劫,因名“唐帽山”。
1991年春,新窑林场于峰顶新建一座仿古六角形三层防火瞭望塔,高五十一尺,周围四十九尺,拱斗飞檐,流云挂彩,群峰围绕,宛如巡逻的哨兵屹立山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塔远眺,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东有仙姑山若侍女以待,西有五龙峰象金童屹立,老爷山距北而遥相对峙,牌坊岭依南而画屏一轴。五马沟的五岭如五骏驰骋,九峪川的九溪似九龙戏珠。崇邑山川尺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瞰视汭川,田园农舍恰似一幅彩色图画,实为陇原天赐之乐园。199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唐帽山为“省级森林公园”。
大槐树简介
崇信县大槐树位于本县锦屏镇桐城乡铜城工业园区关河村,藏于芮河南岸山麓之中,其周围山清水秀,与五龙山、唐帽山、樱桃沟等风景名胜相映成趣。
古槐王高26米,主干基径3米,最大胸围13米,树冠东西约34米,南北约38米,占地面积2.1亩。经国家林业总局专家测定树龄3200多年,载入《全国百株人文古树名录》,是目前发现的国内体型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槐,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干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
菩提树简介
菩提树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距县城15公里,崇大路1公里。据考证,此树是渭河以北最大的一棵,树的年龄与佛教传入我国的年代一样久远,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菩提树树高16米,胸径3米,覆盖面积50平方米。历经沧桑,生长健壮。皮如玉兰,木肌葱白,花苞抽穗,一簇30余朵,初夏盛开,飘香数里,经月方凋,蒴果木质,子如橡栗,剖囊视之,其色殷赤,能疗心肌。奇异之处,叶柄脱落部位形似猴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据传说,这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真身所显。当地群众把这颗树看成是“一方之奇迹和祥瑞之兆”,从不攀折和斧砍。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该树100米处发现北魏早期石造像,进而证实崇信为古丝绸之路之要冲。
武康王庙简介
武康王庙是甘肃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有元代特点的木构建筑之一,其铺作形制、材分制度基本合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但又融合了明代手法和甘肃地方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01年06月25日,武康王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他"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前后,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崇信知县吉泰将原庙址内四根宋、元时期镌刻石柱移入,建亭于殿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50年),崇信知县边国柱以塑像主次不当,又未能变更,将大殿改为寝宫,另建正殿于前。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兵燹殿亭俱毁,仅剩寝宫。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修缮大殿,并重修献殿。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对武康庙进行修缮,利用殿宇储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康王庙划拨县粮食部门使用。1985年8月9日,崇信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武康王庙总体布局呈南北纵长形,建筑分别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武康王庙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内外两周柱网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朴素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正面中间三间是格扇门,两端尽间的山墙和后部用厚实的土墙围绕。外廊两侧的檐柱略向中心倾斜并逐渐升高,在古建筑上将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和升起。柱上和开间中又置以形式庞大有力的斗栱,上面挑出屋檐,使人感觉屋顶非常雄壮有力,庄重和谐。武康王庙虽经明代迁建和续修,但大木构架还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色,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建筑中保留早期构件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保至善纪念馆简介
保至善生于1902年,是崇信县锦屏镇西街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崇信籍最早的中共党员。1927年4月,受党组织委派,保至善深入群众开展工农运动。1928年,保至善英勇就义,年仅26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保至善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崇信县保至善烈士纪念馆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100万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序厅和主展厅构成,序厅以崇信革命历史或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为背景,制作一组突出保至善革命形象的浮雕。主展厅由保至善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崇信、红二十八军和三十二军在崇信、三五九旅过崇信、西北野战军来崇信五大部分组成。整个纪念馆将以史料、图片、图表、文物、影像等资料为载体,以绘画、沙盘、雕塑、电子触摸屏等为辅助,在着重介绍保至善烈士的革命事迹的同时,全面展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崇信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历程。2015年10月20日保至善烈士纪念馆正式开馆,成为全县爱国主义、国防、党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促进崇信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汭龙堡简介
汭龙堡.崇信农耕文化生态苑总占地面积668亩,分两期建成,其中一期占地面积200亩,现正处于规划修建中。项目着重体现陇东农耕文化和乡土元素,是集民俗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田园养生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
此园区在开发定位上,形成了“一轴两带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结构。一轴指的是:以“龙形水系”滨水休闲体验为主的空间主轴;两带指的是:北边的丹霞地貌山地景观带以及南边的汭河滨水景观带;三组团指的是:西北小吃民宿组团、陇东工坊购物组团、民族风情组团。三中心指的是:入口服务中心、商务度假中心、室外休闲中心。其主要有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民俗小吃街、休闲养老区、民俗体验区、商务度假区、民族风情区。此外,还有汭风茶楼及附近的绿野休闲酒吧,沙滩乐园、农趣园等充满绿色生机的静谧之处,可以最大程度的亲近大自然,是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展开对话的好地方。
公刘园简介
公刘园以公刘农耕文化为主题。是我县着眼挖掘公刘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与县城建设融合发展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5824万元,占地117亩,以传承公刘文化,打造自然化的城市生态绿地、山水景观为目的,以鱼堡子形成的湖心岛景观为中心,在鱼堡子上新建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公刘阁,地上四层,占地0.43亩,总建筑面积594平方米;围绕湖心岛新建环形人工湖,东西南北新建4座 拱形桥、4处广场,并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在园内修建浮雕墙、剪纸墙、雕塑,实施绿化亮化等工程。公刘园是崇信县人民休闲、健身、观景、交流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