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 | 春分

  • 发布时间:2020-03-20 16:31:34
  • |
  • 作者:甘肃省崇信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78次

image.png?v=1747573645607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节气》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作者:宋英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昼夜均等是正确的,但寒暑平衡却需要画一个问号。


春分是不是一年之中气温不偏不倚的中间点呢?


其实并不是。全国平均气温一般是在4月4日清明节气,达到全年气温的中间值,也就是所谓的“寒暑平”。


立春时所说的“东风解冻”,东风只是客串,实际上多为东北风。到了春分时,东风才逐渐开始成为领衔。


在古人眼中,东风是最具亲近感,也最具辨识度的风,甚至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程度。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即使身处他乡,虽然风俗不同,风物迥异,但总能遇到东风这位“旧相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即使不借助测风仪,都能辨认出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只凭万紫千红便知道东风来过了。

image.png?v=1747573645607

“协气东来,和风南被”,这是描述风的理想状态。


首先,风向最好是东风和南风。


其次,风力既不是轻软之风,也不是强劲之风,和风是4级左右的风。


于是,风和气所形成的体感,是和谐。


由天及人,人们崇尚温润之气、和煦之风,最高境界便是令人如沐春风。


那什么是春风呢?


辞典告诉我们:“春风,指春天里的风。”


但这样的解释过于笼统和宽泛。


老舍先生说:“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

image.png?v=1747573645607

老舍先生的说法,更符合春风这个词语的气象属性和文化属性。春风应当是特指可送暖、可化雨、具有护肤功能而不是毁容功能的风。


这时的风雨,也被描述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柔和温润之雨。


春天的毛毛细雨常常小到好像打伞也不是,不打伞也不是。但慢条斯理的春雨下上一整天,累积雨量也可能达到暴雨的量级(注:24小时累积降水量50-100毫米),算是最低调的暴雨了。


这种雨,浸湿田地,可以触达更深的土层。老话儿说“天钱雨至,地宝云生”,春耕到春播的过程中,云是宝,雨是钱。土壤存下一大笔从天而降的“钱”,这在春播之后是庄稼们最大的一笔“可支配收入”。而且这种雨不会淹田毁路,属于人畜无害型暴雨。



但随着气候变化,春分的性情也在变化。比如对于北京而言,春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暖幅度最大的节气。


从前的春分,被称为“东风试暖”,东风初来乍到,是小心翼翼地回暖。但现在的春分,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那般恬静。本该渐渐温润的“东风试暖”,却往往变成忽然燥热的温度大跃进。


春分习俗

春分祭日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祭日的习俗最早从周代就开始了。《礼记》说:“祭日于坛。”唐代孔颖达做疏称:“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祭日有固定场所,例如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的日坛,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放风筝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竖蛋

image.png?v=1747573645607


中国自古就有“春分立蛋”的传统。据史料记载,这个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传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立蛋比赛。春分玩立蛋,是一项很有趣味性的民俗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质,因此得到广泛接受而流传下来。


为什么春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

虽然说法各一,但其中的道理也不少。首先,民间认为春分这一天,昼夜平衡,太阳直射赤道使得蛋的稳定性好,容易竖立。其次,春分时节天气不冷不热,人们精神饱满,可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这也使春分成为竖蛋的最佳时光。


吃春菜

image.png?v=1747573645607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吃春菜,与立春的“吃春盘”类似。


广东民间曾有“春分吃春菜”的说法,“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被称为“春碧蒿”。每年春分,人们都去采摘春菜。摘来春菜用于煲汤,一般将其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春汤是调和阴阳平衡的,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人们喝春汤,祈求的是身心平衡、家宅安宁。


吃太阳糕


image.png?v=1747573645607

太阳是万物之源,人们对想象中的太阳神格外虔敬。


从周代开始春分就有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天子会在这一天参加祭日仪式。吃太阳糕最初就是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祭日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春分气候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一候玄鸟至“玄鸟”指的是燕子。在上古时期,每当春分时节,天子除了祭祀太阳之外,还会亲率家眷恭迎燕子这位春神,“待遇”极高。潜移默化的上古文化,一直保护着这可爱的生灵。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二候雷乃发声虽然惊蛰往往使人联想到春雷,但春分才是“雷乃发声”的节气。初雷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带来有效降水。到了阳春三月,雷雨天气才变得更多,也更具声势。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三候始电春分时节,最初的雷电,雷声显得更突出,闪电感觉只是陪着雷公出场的一位“灯光师”。但再过些天,就不一样了,云地闪电,就会有所谓的“落地雷”,可能劈到人,导致伤亡;可能劈到树,造成火灾。

春分养生

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 膳食总的原则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这段时期也不适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 调阴阳,固平衡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时节多风多雨,天气变化剧烈,人之肝阳亦随天地愈发活跃。


阴阳失调、气血过旺,往往会导致体弱者生病,旧病者复发,以及莫名的情绪波动,出现头晕、失眠、眼干等不适。而春分养生的关键,在于一个“分”字,此时的节气特点是昼夜平分,阴阳各半。


所以,人也要应时而变,以和为贵,以平为期,有目的地进行调养,使机体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才是根本。


■ 扶阳气,祛寒湿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时节,风木过旺,会催出体内的寒湿之邪,在体表的表现就是:


风,是善行数变的,会在体里四处游窜,所以在春季,我们常常会出现不固定的“痒”这种风象,有时手足痒,有时腰背痒。再加上,风邪易袭阳位(头面部),故也会引起鼻子痒、眼角痒……


而阳卫不足,是没办法靠自身正气祛除外邪的。所以春天要养阳,这一点千万别忽视了。


■ 花间走,防过敏

image.png?v=1747573645607

春分,百花盛开,正是赏花的大好时节。


当见到五彩缤纷,芳香怡人的鲜花时,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观赏一番。虽然花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随着空气中花粉增多、漫天柳絮,很容易诱发过敏反应,出现咳嗽、喷嚏、流泪等。


因此,过敏体质的应尽量避免,去花草树木多的地方。


■ 春饮花茶,疏肝解郁


image.png?v=1747573645607

花茶,与春气相应,可宣散人体郁闷之气,并能疏解肝郁、调和心情、祛除风邪。凡肝气不舒或是脾胃较弱的,可以在春天喝些花茶,不失为养生的一个好办法。


常用的花草,有玫瑰花、陈皮、菊花、茉莉花等。


玫瑰花:和血散瘀,活血而不伤血,孕妇慎饮;

陈皮: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菊花:清利头目,宜与桑叶、枸杞配伍;

茉莉花:辟秽化浊,和胃理气。

春分 ● 诗三首

image.png?v=1747573645607

风雷送暖入中春,

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

白天黑夜两均分。


——左河水《七绝·春分》

image.png?v=1747573645607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宋)徐铉《春分日》

image.png?v=1747573645607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

玉笼鹦鹉愁孤睡。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




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 邮政编码:744200

您是第:883133位访客